盛夏里的时光对话:瓷城日记之旅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5-15
《瓷城日记:盛夏里的时光对话》
【壹·陶溪川的秘密】
2018年的夏日傍晚,我和老岳在陶溪川夜市的人流中走散。那时夕阳的余晖将红砖建筑镀上了青铜般的光泽,大学生摊主们手持着发光的陶瓷作品,仿佛握住了来自遥远星球的碎片。我在一个拐角处偶遇一只能够变色的茶杯——注入热水时,杯子内壁浮现出了《陶冶图》中的赤膊匠人图案。小唐告诉我这是用热敏釉料复制故宫藏品的结果,但我总觉得这更像是乾隆年间某个工匠未完成的梦想。
老岳发来的定位显示他正蹲在废旧的老厂路拍摄延时摄影。拆迁进行到一半的车间里,明清时代的瓷片和90年代的搪瓷碎片共存于一处,晚霞穿透屋顶的裂缝,在地面上投下了青花缠枝图案的光影。“这难道不像是时间的窑变吗?”他指着缝隙中探出头来的蕨类植物说。我们的身影被拉长成了两把修坯刀,切割开凝固的记忆。

【贰·泥土的启示】

第二天早晨,在雕塑瓷厂内,七十岁的李师傅教我们揉泥。他说景德镇的泥土需要“醒”足四十九天,如同老面发酵般等待苏醒的过程。当我第三次将拇指嵌入泥团时,他突然回忆起1995年国营厂改制那天:三千名工人聚集在最后一座倒焰窑前,把未烧成的半釉陶坯砸得粉碎。“那声音比雷雨还要沉闷,碎瓷片铺满了三条昌江。”
老岳的手工茶杯在拉坯机上失控旋转,最终变成了一件歪斜的抽象艺术品。李师傅用三根竹签为它雕刻出冰裂纹:“残缺正是陶瓷的灵魂。”我们捧着各自的作品前往电窑时,暴雨突然降临,青石板缝隙中涌出了混杂着高岭土颗粒的小溪,整条街道仿佛正在重新回归史前的河床。
【叁·夜宴考】
在西虹路的夜市大排档里,油焖小龙虾与青花瓷盘形成了一种奇特对话。老板老周用裂纹釉碗盛着碱水粑,他说这是使用古法釉水修复过的:“破损的瓷器和完好无损的瓷器,在我这里都能继续发挥作用。”他指着墙上的泛黄奖状——1987年国营瓷厂先进工作者的照片中,二十岁的他曾为隧道窑添柴。
我们循着酒香走进巷尾的一家地下酒吧,调酒师用永乐甜白釉高足杯装特饮。《陶歌》的投影突然卡顿,像素化的“匠从八方来”字样与窗外的美团骑手身影重叠。半醉时听到驻唱乐队把《青花瓷》改编成了雷鬼版曲目,老岳说:“这座城市不就像是正在经历窑变的巨大瓷器吗?”

【肆·碎瓷纪】
在御窑博物馆的最后一日,暴雨洗亮了玻璃幕墙,映衬出明代葫芦窑遗址。讲解员演示AR眼镜时,成化年间的把桩师傅与我们的身影在虚拟空间里重叠。触摸龙珠阁出土的宣德青花大罐时,修复裂痕中的金缮胶微微发热,仿佛触及到了某个匠人未凉的身体温度。
归途前我淘得一套九十年代国营厂瑕疵品咖啡杯。五年后当我用其中一只饮茶,发现杯底竟然出现了当年未曾注意到的窑粘痕迹——那是景德镇留给我的隐秘印记,提醒着每一份完美背后都藏着时间与火候的秘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