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这是1945年11月份的一组珍贵老照片,拍摄于重庆路边的一家小吃店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7-17

重庆路边的一家小吃店,门口的大铁锅上热气腾腾的炭炉炭放得足足的。炉子右边的小桌子上放着干净的碗,是供客人取用的。门里有张大桌子,满满当当地摆着食材、作料。

门槛上边横着一根竹竿,两边用铁丝固定着,上面挂着腊肉、新鲜素菜、干菜。为了让客人安心享用,门口的右侧还特意拉了一块布帘子。

右下角两个木支架上,铺着两箩兜供客人享用的新鲜食材。箩兜上方的墙上,还挂了个小牌匾。大一点的字是繁体字“开膛”,左边两个字是“大锅”、“毛肚”。

这是1945年11月份的一组珍贵老照片,拍摄于重庆路边的一家小吃店

原来,这是一家在重庆随处可见的毛肚火锅店。布帘子后边的客人快吃完了,老板正在跟客人打招呼,问吃得怎样、还需要点什么。穿着军服的客人,从内堂往外走,这是已经用完餐的客人。

穿着学生制服的小伙子,桌子上放着小火锅、一碗米饭、一小碗蘸料。大碗里的毛肚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老板是个细心人,为避免小炉子烫坏桌板,特意在每个小炉子下垫一块石板。

屋里还有等桌子的客人。这边一个中年人带着儿子又刚刚进门。店面不大,可生意相当红火。早先,这种火锅常常摆在河边、江边的坝子上,也叫摊子火锅,一个大锅中间放上木格子,叫完菜后,各自在自己就近的格子里煮刷着吃。

荤菜主要是牛的油渣、心肝肠之类,讲究一点的也备牛腿肉,素菜也就是大葱蒜苗,再加上莲花白。坝子上吃饭的,都讲究个食材的新鲜,从“开膛毛肚”、“生抠鸭肠”这些菜名,就可见一斑。

听起来比较粗犷,但确确实实的新鲜。1945年11月,抗战胜利了,重庆的大街小巷,又飘起了浓重的牛油夹带着麻、辣、香的气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又回到了千家万户。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1945年11月份的一组珍贵老照片,拍摄于重庆路边的一家小吃店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