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人的世界:礼帽与旗袍——一道风景线上的文化符号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7-18
上海人的腔调从外貌上就能看出,他们喜欢精致生活,从小吃到大餐,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小吃也得配汤,小笼、生煎配咖喱牛肉汤、油面筋百页汤(地道叫法:“双档”)上海小吃往往重油,怎么不养生怎么来。晨起的烟火气,一屉小笼汤包显示出了上海人精致生活,小笼汤包顾名思义份量不大,一手扶桌一手捏筷,轻拨拎提,小口咬开,轻吹慢吸,展示了吃东西的雅致。
生煎包也非常出色,选定位置,店小人多,特点:皮薄脆酥、汁浓、肉香、精巧。轻咬一口,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刚刚出炉的定要小心烫……
最典型的是炸猪排,把腌制过的猪排裹上面粉、蛋液和面包粉,下油锅炸,原来是当主菜的,现在多是小吃。炸好的猪排香气四溢,咬下去吱吱作响,再配上上海特色的“辣酱油”。有了炸猪排就得配西式的罗宋汤。罗宋者,Russia也,但上海的罗宋汤比较实惠,用本土化的红肠代替了牛肉,味道好,成本低。上海人本来就有吃“大排”(带骨猪里脊)的传统,小吃里有红烧的排骨年糕,后来也有了炸猪排的版本,中西结合了。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对了,还要提起一款小吃,儿时记忆,萝卜丝为主料,也是经过灵魂油炸而成,那就是小摊上的“油墩子”,真香……

西点里最叫人念念不忘的蝴蝶酥,源自法国的Palmier,就得吃国际饭店的,老字号大酒店舍得放黄油——蝴蝶酥层层起酥,黄油不够,内里的几层口感会很硬,没有“酥”的感觉。 “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凯司令和栗子蛋糕分别上过张爱玲的《色·戒》和《半生缘》,是当时上海人“腔调”的象征。栗子蛋糕的蛋糕很少,主体是由蛋白球、栗子酱、鲜奶油膏三种乳制品做成,口感比较肥润。还有上海人喜欢吃“掼奶油”,可以理解为膨胀版的鲜奶油,同样是凯司令的招牌。现代人没有以前那么嗜甜嗜奶油,建议搭配黑咖啡食用……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