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7-31

#今日随手拍#《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

近日行经杨浦艺术文化中心周边,所见所闻,思绪如潮。这个区域向来是文化气息氤氲之地,非遗工艺坊承载着传统技艺的温度与历史的厚重,一器一作间尽显往昔岁月的匠心独运。而对面大楼的那幅大型彩绘,乍看之下颇为吸睛。画面中的小女孩背向直立,于至高处书写着 “yang pu”,这几个字符与童趣满满的画面铺满了一栋六层楼的整个侧面。不难看出,这绝非涂鸦客的随意挥洒,而是带着明确宣传目的的精心创作。然而,身处这样一个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理位置,我心中不禁生出疑惑:为何不能直接书写 “我爱杨浦” 呢?

这里是中国上海的杨浦,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有着无可替代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直接以 “我爱杨浦” 呈现,对于每一位路过的国人而言,表意清晰明了,同时更能彰显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力量。这让我联想到之前所写的《公园的围墙倒了》。在杨浦的一些公园,原本免费且不限制市民进入,却进行了拆除围墙改建矮墙的工程。这一举措,恰似 “皇帝的新装” 与 “画蛇添足”,看似有所改变,实则未给市民的游园体验带来实质性提升。就如同这彩绘中用 “yang pu” 而非 “杨浦”,在文化表达与实际举措上,都陷入了一种追求形式却偏离本质的误区。

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

如今行走在街头,马路两侧皆是围墙,“私人府邸严禁入内”的挂牌甚是显眼。一直以来,我们被称作国家的主人,可这般情境下,不禁让人思考,限制主人自由的仅仅只是这些围墙吗?这些围墙,有形地划分了区域,却也在无形之中,给人一种距离感。它似乎在提醒着,有些地方是 “禁地”,即便身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也无法自由涉足。在杨浦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文化的表达与建设应当回归本质。城市景观的塑造与公共设施的变革,都应以满足民众需求、传承本土文化为核心出发点。

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

那幅彩绘若以汉字 “我爱杨浦” 来展现,不仅能精准无误地传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外来游客而言,更能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而本地居民在看到时,也定会涌起更深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公园围墙的改造若能切实从提升市民休闲体验、优化公园功能布局等实际需求入手,而非仅仅执着于形式上的 “拆墙”,想必能为生活在杨浦的市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同样,对于那些围墙所隔出的 “禁地”,是否也应思考如何在保障必要权益的同时,减少这种距离感,真正让民众感受到身为 “主人” 的自由与尊严。

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

希望在未来杨浦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能够多一些对本质的深度思考,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让每一处景观、每一项举措,都能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真正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自信与魅力。如此,杨浦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既保留住独有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令人向往的魅力之区,让每一位 “主人” 都能在这里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与归属。

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一个墙绘引起的思索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