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特色美食:美味烧饵块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8-14
曲靖市麒麟区位于云贵高原的核心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在距今三千多年前,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祖先开始种植水稻,因此,麒麟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米食”是当地居民的传统饮食。
在曲靖市的日常生活中,“米食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类食物包括饵块、米线、糍粑和饵丝。饵块作为云南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在云南人的餐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急就篇》中记载:“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释说“溲米面蒸之则为饵”。五代时期,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到,“粉米蒸屑”就是指将米泡好后蒸熟,然后用石碓去舂,直到米粒完全粉碎为止。现代人通常使用机器代替人工,但原料和制作过程依然保持不变。饵块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如饼状、卷状、块状或筒状等。

“烧饵块”是麒麟区的传统早餐之一,其做法是在炭火上烤制薄薄的圆形饵块,然后拌上特制酱料食用。据《周礼》记载,“稻米蒸熟舂成饼叫‘饵’”,而将大米和糯米合蒸为馈赠之物,则称为“馈”。据说,“饵馈”是“饵块”的最早名称之一。

有趣的是,据说欧洲人初到云南时询问烧饵块的名称,当地居民随口应答为“饼噻!”,这与意大利披萨的名字不谋而合。如今在曲靖等地,人们还发展出了名为“烧饵块披萨”的美食创新:将饵块作为垫底,撒上丰富的配料如肉类、蔬菜和芝士等烤制而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们早晨上学时常常吃的是一个烧饵块。那时,每天的早餐费用仅为八分钱加上二两粮票。家长们为了方便往往给孩子们准备这个经济实惠的选择作为早点。然而,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许多学生会省下这微薄的早餐费用于集邮或收集火花、烟标等物品。


“饵块”的制作原料主要是大米,而如果采用糯米或者糯米粉,则被称为“糍粑”,在麒麟区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勤劳善良的当地居民还会利用面蒿(一种春季常见的野菜)与糯米粉混合制成美味可口的“面蒿粑粑”。
可以说,在曲靖,“开门七件事”的首位便是吃个烧饵块,其重要性堪比广州人的肠粉、北京人的豆浆油条以及西安人的肉夹馍。这不仅是当地的传统早餐选择,也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