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株洲市出台经济发展方案推动城乡互动发展新动能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17

株洲市"集市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互动新动力

作为长株潭都市圈的关键城市,株洲拥有深厚的历史工业基础和丰富的乡村资源。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株洲提出了以“城乡互促、工农结合”为核心的发展策略,致力于通过发展“集市经济”,打造全国首个“集市经济3.0”的示范城市。这一战略不仅有望激发城乡市场的活力,还能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预计可以拉动全市GDP增长达0.8至1.2个百分点。

一、株洲市"集市经济"的独特优势

(一)工业反哺潜力巨大

在轨道交通和陶瓷等产业领域,株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行业可以为“集市经济”提供全面的供应链支持。例如,先进的物流装备可以通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得到,而精美的包装材料则可以从陶瓷产业中获取,这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二)交通便利性明显

株洲位于京广线与沪昆线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小时内可以覆盖湘赣鄂30个县域集市圈。这一优势极大地拓展了“集市经济”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商品的快速流通和交换。

(三)特色资源丰富多样

株洲拥有17种地理标志产品,包括炎陵黄桃、醴陵油茶以及攸县香干等特产,这些特色产品为“集市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并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亮点。

(四)数字化基础设施全国领先

株洲已实现所有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能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集市模式发展,提升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

二、实施路径(三步走)

(一)第一步:打造"湘赣边集市走廊"(2024-2025年)

1. 空间布局:选择醴陵白兔潭镇、攸县皇图岭镇和炎陵鹿原镇作为三大枢纽节点,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地区。

2. 核心举措:

  • - 建设智慧集市综合体:打造集交易区、冷链仓储和直播基地为一体的“三合一”智慧集市综合体,实现农产品的高效交易、保鲜存储与线上推广。

(二)第二步:构建"土特产工业转化体系"(2025-2026年)

在渌口区设立"集市产品创新工厂",充分利用本地产业和科研资源,开展以下工作:

  • 1. 醴陵陶瓷包装设计:针对炎陵黄桃等农产品开发醴陵陶瓷保鲜釉罐,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并延长其保鲜期。
  • 2. 轨道交通技术转化:采用磁悬浮冷链箱运输鲜货,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
  • 3. 高校合作研发:与湖南工大、株洲职院等高校合作开发茶油护肤品,并培训直播人才,为“集市经济”培养专业人才。

(三)第三步:发行"集市经济证券化产品"(2026年及以后)

  • 1. 推出收益权凭证:联合湖南股交所推出“集市经济收益权凭证”,为投资者提供参与“集市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 2. 资产证券化运作:将皇图岭辣椒酱和炎陵竹编等特色产品的未来销售额打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产业发展。

三、关键创新点

(一)“工业品下乡 + 农产品进城”双循环

  • 1. 开发专用冷链车:中车时代电动开发"集市专用微型冷链车",续航200公里,载重1吨,满足农产品运输需求,同时促进工业品下乡,推动城乡物资双向流通。
  • 2. 消化服装尾货:芦淞服装市场通过赶集渠道销售尾货,降低库存成本,丰富集市商品种类,并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二)“元宇宙集市”体验

在神农城景区设立VR集市馆,游客可通过穿戴设备穿越时空,体验1950年代株洲墟场的热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购物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三)碳排放交易衔接

精确测算乡村集市减少包装浪费所产生的减排量,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预期效益

株洲市出台经济发展方案推动城乡互动发展新动能
  • 领域 具体成效 经济贡献测算
  • 直接就业 新增摊主、物流、主播等岗位2.3万个 年增收约12亿元
  • 产业联动 带动包装、物流、旅游等6个行业协同发展 间接产值45 - 60亿元
  • 品牌价值 成功培育3 - 5个全国知名集市IP 溢价效应约8亿元/年

五、需突破的瓶颈

(一)政策层面: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推动将赶集摊贩纳入《湖南省个体工商户条例》特殊登记范畴,为摊贩提供合法经营保障,规范市场秩序。

(二)用地问题:借鉴浏阳经验,充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固定集市设施,解决集市用地难题,保障集市的稳定运营。

(三)标准制定:联合市场监管局出台《乡村集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提升集市商品质量信誉。

建议将醴陵 - 攸县片区作为首发试验区,依托其全省首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的良好基础,快速形成示范效应,激活“集市经济”,株洲有望成为全国"城乡商贸融合改革样板",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全新范式。

(四)培育一批带货主播。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