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烹文煮字民以食为天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7-17

近年流行饮食文学,作家学者借饮食抒情的同时,也展现个人生活面貌,与现实有了有机联结。有的作家爱下厨,烹文煮字记录生活日常,每道菜都是甜蜜与苦涩的记忆;有的将美食化成诗;有的则为饮食的哲学找到一条出路。逢年过节,美食自然是核心,好像就是吃个不停。像满清盛世时期的乾隆皇帝,也是大鱼大肉吧?

其实不然。乾隆风雅得很,每年在清宫办茶宴,邀请二三十位有才华的重臣喝皇帝用梅花、松子与佛手特调的“三清茶”,配小点心,吟诗作对。这段故事是孟晖2015年出版的《花点的春天》开篇给我们的。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讲究,同时也展现了古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满足读者心灵与肚皮。

民以食为天,舞文弄墨的人也都爱吃,《花点的春天》里记载了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讲究,同时也展现了古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满足读者心灵与肚皮。近年流行饮食文学,作家学者更是热衷借饮食来抒情,香港作家邹芷茵的《食字餐桌》便搜罗了当代名家作品中的吃喝画面,从张爱玲《烬余录》记录的战时香港粮食荒,到村上春树笔下孤独的意大利面男人,每篇文章还附上食谱,当真满足读者心灵到肚皮的需求。作家多年来把饮食散文写出境界,梁实秋《雅舍谈吃》、林文月《饮膳札记》、舒国治《穷中谈吃》都是当中佼佼者。

食物也成了心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傅尔曼大学哲学教授莎拉·E·沃斯(Sarah E. Worth)写了一本《饮食的哲学》,要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之间,为饮食的哲学找到一条出路。她写道:“(从意大利发起的)慢食运动鼓励大家选择品质好、纯净、符合公平交易原则的食物,也就是由熟悉那片土地和作物,并且获得合理工资的农民与劳工悉心照料,所生产出来的优质食物。食物应该要用爱、关怀和传统来烹煮,也应该要与他人分享,我们不应该像替车子加油那样独自用餐。一起用餐是一种很特别,甚或是神圣的行为,而思考食物的来源、制作过程与烹煮它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事,不应该次于饮食所带来的真切喜悦。”美食还能化成诗,香港诗人也斯(梁秉钧)是出了名的饕客,《后殖民的食物与爱情》一书独步文坛。他的诗集《蔬菜的政治》颇具代表性,诗集里有一首《新加坡的海南鸡饭》。

莫腰瑞在二三十年代从海南岛来到新加坡,以卖鸡饭为生,他和一般小贩担了一枝扁担不同,是很有力气的两只手,提着两个竹笼:一个装鸡,一个装饭。饭是以饭球形式做的,扭得窝窝实实,圆园胖胖。莫履瑞这个做法,也许是看过海南岛的亲朋喊友做过,所以说海南鸡饭出自海南也没错,只是在海南岛失传而已。当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海南鸡饭,国际酒店的咖啡室或房间服务中,海南鸡饭更和云吞汤、印度尼西亚炒饭、功沙等被列入“亚洲特色”的菜牌中。

烹文煮字民以食为天

附:懂得吃海南鸡饭的人,最享受是那层皮,当今流行所谓的山芭鸡,都太瘦。鸡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间有一层嗜哩状的胶汁,最上乘了。当时不知道什么叫胆固醇,也没有污染,吃鸡的皮,吸骨中的髓,大乐也。嫌肉吃不够,可多叫一碟鸡杂,里面有鸡心、鸡肝和鸡肾、鸡肠等,蘸着酱油吃,也是极品。吃鸡,噬出骨头方有滋有味也。

烹文煮字民以食为天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