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轧神仙民俗活动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7-18
苏州轧神仙是一年一度传统活动,如果没有该活动,不知道石路是否还有昔日繁华。苏州“轧神仙”是苏州地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主要与道教文化及民间信仰相关。
苏州“轧神仙”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与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洞宾的诞辰,他会在这一天化身乞丐、小贩等凡人形象,混入人群济世度人。苏州百姓认为在这天与他“轧”(挤)到一起,便能沾到仙气,消灾祈福。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前后(持续3天左右),是苏州人“轧神仙”的高峰期。
苏州“轧神仙”的含义在吴语中意为“拥挤、凑热闹”。众人争相挤到吕洞宾可能出现的地方,祈求好运,体现了民间对神仙庇佑的向往。活动的核心区域是历史上以苏州阊门外的南浩街、神仙庙(福济观)为中心,如今活动范围扩展至山塘街、石路商圈一带,形成热闹的庙会集市。

苏州“轧神仙”的主要习俗与内容包括祈福活动。民众前往神仙庙(福济观)烧香祭拜吕洞宾,祈求健康平安、财运亨通。传统庙会上售卖与“仙”相关的物品,如神仙糕(糯米糕点)、神仙花草(如万年青、仙人掌)、吉祥工艺品等。民俗表演包括舞龙舞狮、评弹、昆曲等地方文艺演出,以及传统手工艺展示。“轧”热闹是人们相信当天越拥挤越好,挤掉晦气、迎来福气,形成“人挤人”的独特场景。

苏州“轧神仙”的文化意义包括非遗保护。2009年,“轧神仙”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苏州重要的文化符号。民俗传承活动融合了道教信仰、市井文化和商贸传统,展现了苏州人“接地气”的民间信仰和乐观精神。城市记忆作为苏州“老阊门”文化的代表之一,“轧神仙”承载了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也是游客体验苏式民俗的重要窗口。
如今,苏州“轧神仙”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增加了文创市集、汉服巡游等新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会。逛完一圈,感叹小朋友学习之外放松活动之一,小朋友还是很开心买了小玩意一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