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天童禅寺:太白山麓的佛教圣地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7-26
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太白山脉之中的天童禅寺,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至今已逾1700多年。这座寺庙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东南地区享有“佛国”之美誉。早在大约1700年前,一位来自北方的义兴祖师在天童筑茅屋修行,因其高尚的德行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遣太白金星化身为童子来保护他的修行,从而寺庙得名天童寺,山脉则被称为太白山。值得注意的是,义兴祖师到达中国的时间比达摩祖师早约220年。
在宋宁宗嘉定年间,经由宰相史弥远的奏请,朝廷评定禅寺等级时,天童禅寺被列为“五山十刹”中的第三位。明朝时期,明太祖册封它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到了清代,该寺庙又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及扬州高旻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并以严格的清规闻名于世,成为众多僧人向往参学的圣地。

通往天童禅寺的第一道门户是伏虎亭,它象征着佛寺中的“空门”。对于世俗之人而言,这座亭子代表着平安与保护;而对于出家人来说,则寓意弥勒尊者慈悲为怀、宽容待人的精神境界。据传,伏虎尊者曾用食物成功安抚了一只饥饿的老虎。


古山门作为通往天童禅寺的第二道门户“无相门”,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代。垂脊上的角兽形态各异,包括马和狮子等动物形象。两侧亭壁上刻有清宣统元年江南提督徐传隆题写的“龙飞”、“凤舞”四字草书,这些作品体现了佛教中“摄心守道”的修炼之道。
景倩亭是通往天童禅寺的第三道门户,也是古香道上的最后一座亭状山门,标志着佛寺中的“无作门”。垂脊上装饰有虎和狮的形象。亭内还刻有梵文六字真言砖刻,“唵嘛尼叭咪吽”,亦即“大明咒”或“观音咒”,是观音菩萨的心咒。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