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开时节,苏州杭州河鲜尝鲜记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7-21
位于我国苏州、杭州周边地区,有一种闻名遐迩的时令河鲜,因其上市时间恰逢春季菜花盛开之际而得名为“菜花鱼”。在苏州,人们习惯将其称为“塘鳢鱼”,而在杭州则被称作“土布鱼”,苏中地区通常称之为蒲鱼或虎头鲨。
这种鱼的正式名称是沙塘鳢,是一种杂食性小型鱼类。它们的体长一般不超过10公分,适合食用的规格为每尾20至30克,主要以1至2龄的鱼为主。尽管体型较小,但沙塘鳢以其丰富的肉质、少刺的特点赢得了广泛的喜爱。鱼肉细腻鲜美,富含雪白的蒜瓣肉,口感软嫩丰腴。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沙塘鳢的主要烹饪方式包括清蒸、红烧、炖汤和油炸等。美食家汪曾祺曾对沙塘鳢的炖汤进行过详细描述:“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等多种吃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做法是氽汤,加入醋和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细嫩,松而不散,汤味鲜美,非常开胃。”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沙塘鳢独特的风味。
苏州有一道著名的菜肴——“咸菜豆瓣汤”,尽管听起来像是素菜,但实际上它包含沙塘鳢的腮帮肉。这部分肉质最为细嫩,可以说是鱼身上的精华。这道菜将荤素搭配得恰到好处,汤汁清新,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

人们普遍认为,春季是沙塘鳢肉质最佳的季节。这主要是因为沙塘鳢在繁殖季节(4月至6月)之前会储存大量的营养物质,以支持繁衍后代。雌雄亲鱼在繁殖前的2至3月份会储备丰富的营养,使得体型肥壮饱满,脂肪含量高,因此味道更加鲜美。这与长江鲥鱼和长江刀鱼的时令性食用价值相似。
然而,作为名贵河鲜的沙塘鳢,为何在市场上却并不常见呢?这主要是因为沙塘鳢主要来源于野外捕捞。由于部分天然栖息地遭受破坏,自然繁殖受到严重影响,加上过度捕捞,导致沙塘鳢的数量逐渐减少。
人工养殖虽然能提高产量,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沙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难度大,需要严格控制水温、溶氧和水流条件,日常管理也十分繁琐。此外,亲鱼的产卵量有限,雌性个体一般只能产下540至1940粒卵,且亲鱼有护卵的习性,规模化育苗困难重重。
沙塘鳢的食性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不同规格的鱼有不同的食性,例如,0.5至1.5厘米的鱼苗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活饵料为食,2厘米以上的鱼则转变为捕食小虾、小鱼和底栖动物。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需要投喂螺蛳、蚌肉或冰鲜鱼肉碎块,这导致饵料成本较高。

正因为如此,沙塘鳢在江浙地区长期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达每斤200元。然而,了解情况的消费者都知道,这个价格并不算高,很多时候即使有钱也未必能买到新鲜的沙塘鳢!

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沙塘鳢的生存环境,改善河湖水质和生态系统。只有环境得到改善,食物资源丰富,沙塘鳢的资源才能逐步恢复,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自己。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