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樊口口音变成了"凡口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7-20
鄂州的汽车、饭店旅馆、招牌路标等处的"樊口"字样屡见不鲜,有时在一些文件及合同上所确立的地名中也经常将"樊口"写成"凡口",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文化太浅,只会写这个"凡"字,因简单而"简写","樊"字过繁,写起来嫌麻烦,所以图简单省事而写这个"凡"字,其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地名的字是不能胡乱"客串"的。串错一个字,误了大事的例子不胜枚举。单举"樊"字与"凡"字为例,不仅有误大事之虞,有时弄得人啼笑皆非。
前不久,在樊口的朋友家吃饭偶尔谈到鄂州市公交车上标牌凡口---鄂城时,我问一位英文教师,当然他也是翻译高手,"凡口"如果用英文翻译是什么,他说,如不作地名,可以译成两个意思:是“普通人的嘴巴”;二是“平凡的洞”。这便是外国人眼中的"凡口”,如真有外国朋友这么看,则是懒得多写几笔种下的恶果。

樊口,在鄂州市地理史上是个资深的地名。《水道提纲》:“大江折而东流,南岸武昌县境有诸湖水自西南来注之,故曰樊口”。对于"樊口"名字的来历尽管史学家有多种说法,我比较倾向樊口的"樊"字与唐尧时代的樊国有关之说。当时樊国的辖地即现在的鄂州一带。古代以国名命姓氏、地名的居多,"樊口”的由来直接来源于樊国的可能性很大。
樊口,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一步三叹的吟咏之处,唐代诗人元结隐居樊水岸边,留下《樊上漫作》等多部诗章。诗仙李白也诗赞这里是“湖连张乐地,山逐汛舟行”。宋代文学家苏轼与樊口结下不解之缘,他在《武昌西山诗并引》中写道:“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之间”,写下“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之名句,他离黄冈多年后,还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樊口,最驰名的当然要数武昌鱼和武昌酒。其中武昌鱼名声最大,在三国时就作为迁都斗争的代名词出现在史册上:“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据《武昌县志》记载武昌鱼,即樊口编鱼,也就是武昌鱼真正的产地在樊口。
于今许多历史名城都在寻找本地方的历史文化根基和打造名人效应,打造本地名牌,扩大本地的知名度。可是,樊口这张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是世界知名的武昌鱼原产地的王牌,却没得到爱护和珍惜,无意中让它明珠投暗,把本是名特品牌的樊口当作普通、平凡的“凡口”而甩给即将“入世”的大市场实在可惜!建议我们要重视这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的“省事”,从车站码头、公交车等窗口单位改起,去掉“凡口”,为樊口正名,给发展鄂州经济助力。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