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我童年时代的西关记忆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4-11

在我孩提时代,我是在繁华热闹的西关长大的。

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都会经过恩宁路,在那富有特色的骑楼下,总能看到许多店铺门前摆放着精美的手工铜制品。从精致的铜水壶到典雅的铜鸟笼,这些紫黄色调的工艺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华贵气息。

与苏仔相识是在一场公益活动中。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结束后,当我们坐下来享用早茶时,我得知前一天晚上默默奉献的他竟然是天程铜艺的新一代掌门人。时光流逝,记忆里的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但恩宁路上骑楼和那些精美的铜器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中。

苏仔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人,从那古老的铜水壶到现代的手工艺品,他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出了各种有趣的铜制小物件,比如小巧的铜鸟儿、实用的烟灰缸以及传统的戒尺。这些作品虽然融入了时尚元素,但其核心依然是手工打造的独特工艺和匠人的初心。

如今,手工打铜已经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人曾问我:“做非遗项目能赚到钱吗?”苏仔的例子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我的印象中,苏仔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并且他的店铺也经常迎来不少顾客和粉丝的支持,包括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除了打铜以外,诸如广绣等其他非遗项目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的需求增加,价格逐渐上升,手艺人的收入自然也随之提高。

我童年时代的西关记忆

在我看来,通过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赚取收益并不是一件坏事,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要甘于清贫。如果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那么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其中,并将其视为一种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而非遗项目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有了人的支持和参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播,就像苏仔那样,假如他为了生计问题感到困扰的话,那些创新且能够吸引年轻人的铜制品可能就不会问世了。

我童年时代的西关记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