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7-18

应县木塔的飞檐上,风铃轻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座辽代古塔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应县人心中乡愁的坐标。塔下的小城里,牛腰的酥香、滴溜的滑嫩、大烩菜的丰腴,交织成游子心中最深的牵挂。无论走得多远,舌尖上的应县味道,永远是归乡的灯塔。

清晨的应县老街,油锅里的牛腰正翻滚成金黄。这道形似牛腰的面制炸食,外皮酥脆如秋风扫过的落叶,内里却绵软如春日的麦田。咬一口,芝麻与胡麻油的香气在舌尖炸开,仿佛木塔檐角的风铃声,清脆而悠远。游子离家时,母亲总会塞一包牛腰,说:“路上饿了,嚼一口,就当回家了。”

夏日的应县,滴溜与凉粉是街头最受欢迎的消暑美食。滴溜以玉米精制粉制成,色泽浅黄,滑如凝脂,浇上蒜醋汁,撒一把黄瓜丝,酸辣清爽,入口即化。凉粉则擦成条状,配豆腐干、黄瓜丝与辣椒油,凉意从舌尖直透心底。木塔下的老槐树下,总有三五成群的人捧着碗,边吃边聊,笑声与蝉鸣交织成夏日的交响曲。

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

应县人的宴席上,大烩菜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道俗称“手端豌”里的菜肴,外面人戏称“三层楼”底层是嫩滑的豆腐,中层是吸饱汤汁的粉条,顶层则是肥而不腻的大片熬猪肉。一勺下去,三层滋味在口中交融,豆腐的清香、粉条的柔韧、猪肉的丰腴,仿佛木塔的层层飞檐,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乡情的温暖。

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

应县的熟肉,以猪头肉最为出名,在晋北很有知名度,“薛三老字号”的熟肉店里,猪头肉经秘制卤汤炖煮,切片时肥瘦相间,晶莹剔透。蘸上蒜醋汁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卤香与蒜香在舌尖共舞,仿佛木塔下的风,带着塞北的粗犷与柔情。

逢年过节,应县人的餐桌上必有一盘油炸糕。黄米面裹着红糖馅,炸至外皮金黄,咬开时糖浆四溢,烫嘴也要趁热吃下。游子归家时,母亲总会端上一盘刚出锅的油炸糕,说:“吃吧,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应县小石口的紫皮大蒜,皮薄瓣大,辣味浓郁,是全国闻名的特产。马岚庄的韭菜则以叶宽味鲜隔夜不变著称,包饺子、炒鸡蛋,皆是人间至味。这两样风物,是应县土地的灵魂,也是游子行李箱里的必备。离家时带上一把蒜、一捆韭菜,仿佛带走了家乡的一片田野。

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

木塔不语,却以千年的沉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烟火人间。应县的滋味,是木塔的影子,是桑干河的水,是母亲的手艺,是永远剪不断的乡愁。游子说:“应县的滋味,是木塔的影子,是桑干河的水,是母亲的手艺,是永远剪不断的乡愁。”

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舌尖上的山西·应县篇:木塔下的乡愁与美食之旅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