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母亲亲手做的“孩子干粮”,心底满是温暖又感慨万千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7-22
腊月的集市上,那琳琅满目的小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这热闹氛围中,我的思绪却飘回了烟台招远夏甸镇岚子东村,那个生我养我的老家,想起了母亲亲手做的“孩子干粮”,心底满是温暖又感慨万千。
说起那个年代的“孩子干粮”,真的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有些记忆的细枝末节,还得靠家人们帮我慢慢回忆呢,毕竟那时我年纪尚小。
家里有三个孩子,在我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着实不易。母亲和父亲成婚之后,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只能与爷爷奶奶挤在一起生活。

直到姐姐的诞生,原本就不宽敞的家愈发显得拥挤不堪了,小叔小姑子们也都还在,实在没地方住了。于是,父母咬着牙,勒紧裤腰带,出去盖起了房子,也就是如今父亲住着的那栋老宅。
那时候生活物资太匮乏了,盖的房子条件很简陋,除了两侧山墙有房梁外,中间两面墙壁,连房梁都没有呢,院墙也只是先砌了一米多高的墙裙儿,剩下的部分,只能等日后经济宽裕些,再慢慢垒上了。分家的时候更是让人觉得心酸,家里穷得叮当响,真的没啥可分的。
农家人家徒四壁,仅有的几件生活用品里,分给父亲的不过是一个太师椅。按现在的眼光看,那或许算得上是一件古董了,可调皮的哥哥小时候把椅子面给砸碎了,无奈之下,父亲找来一块刺槐木头铺在上面,到现在它还静静地待在老宅子里,承载着那个年代独特的记忆呢。
分家那天,奶奶难得地给了一块面,让母亲拿到新房里做,这在当时叫做“安锅”。按规矩,这块面是要烙成饼的。可搬家那天,杂事太多了,忙得晕头转向,饼还没来得及烙,姐姐饿得直哭。母亲赶忙从大面团上揪下一小团面,细心地把一小截苞米秸秆的叶皮扒去,将面搓成细条,缠在苞米秸秆上,放到灶火里煨着。
不多会儿,面变得焦黄,面香也悠悠地飘了出来,母亲掏出来,轻轻吹净上面的灶灰,喂给姐姐吃,这就是农家方言里说的“灰炬炬”,也是当时的“孩子干粮”呢。等我出生的时候,姐姐已经五六岁了,我童年的记忆有些模糊不清,不过姐姐说我小时候可挑食了,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哭闹个不停。
母亲实在没辙,常常一边抱着我,一边走到门口,从种着的方瓜藤上摘下几朵黄花,回家洗净切碎,再抓上一把面粉,搅拌均匀后就在锅上烙一张小饼儿来哄我。那个时候,家里的土鸡蛋可是稀罕物,要攒够5个或者一把,才能拿去集市上换盐和火柴这些生活品,哪舍得让孩子吃。姐姐说,用方瓜做出来的小饼,烙得焦黄焦黄的,看着就跟放了土鸡蛋似的,别提多漂亮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都是农家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巧妙办法。
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就像人们常说的“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也慢慢长大。记得我读初中时去大舅家走亲戚,一进门就瞧见大舅妈在训斥小表妹,小表妹委屈地抹着眼泪,大表妹在旁边护着不让舅妈动手呢。我赶忙过去劝架,一问才知道,原来大舅妈每次赶集,都会给表妹带点好吃的,就是那种图8里的小炸货。

表妹吃了几次就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可这次大舅妈赶集回来又买的是这个,表妹这才委屈地哭了。看到表妹那委屈的模样,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挑食的样子,不禁莞尔。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集市上的小美食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应有尽有。爷爷奶奶们对孩子那叫一个疼爱,自己舍不得吃,都要省给孩子。
可现在的孩子呀,常常是吃饱了,就算大人想再买点好吃的给他们,还挑挑拣拣不想吃呢。这和我小时候吃的“孩子干粮”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呀。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曾经的“孩子干粮”,那份藏在心底的温暖记忆,还有父母家人在艰难日子里对我们满满的爱,永远都不会褪色,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熠熠生辉呢。#记录我的2025#
@头条三农 @头条农友会 @头条本地通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