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古人书房中的文房用品展示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7-23

文房雅器是古人馈赠给我们心灵的珍贵礼物,它们世代相传,照亮了现代人的精神殿堂,赋予了悠久文化以深厚的情感温度。

在德州博物馆内珍藏诸多文房雅器,或质朴宁静,或精致实用。我将通过介绍砚台与水盂,让大家领略古人“一人独世界”的闲适慢生活风采。

寒冬暖砚墨香四溢

最初的砚台源于原始社会的研磨工具,初期形态简陋,仅用小研石在平滑石头上研磨墨丸成墨汁。直至汉代,随着人工制墨的出现,砚台开始广泛使用并呈现变化,砚面上雕刻艺术初现,配有盖子和足部,但主要以实用为主。六朝时期,砚台材质转为陶器和瓷器,多数带有足部。唐朝以后,砚台设计更加多元化;明清时代,砚台在功能上兼具实用与审美欣赏价值。

德州博物馆第二展厅中,一座国家一级文物——鼓形水温砚引人注目,看似低调内敛,却实用性超凡。它形似扁圆小鼓,内部空心,一面有一半月形出水孔,冬季可注入热水以防止墨汁结冰。砚台及孔边饰有黑釉和泡钉痕迹,表面未上瓷釉,古朴而独特,雅致而不失精巧。

游客们对古人创意的赞叹背后,实则是古代文人的情感与品格的映射。试想,在雪飘的冬日,文人酌一杯清茶,向暖砚中倒入热水,执墨条于袖间悬腕,心平气和地在鼓形水温砚上研磨出浓淡适中的墨色,无视尘世纷扰。研磨这门艺术要求轻柔缓慢,过急或过缓都会影响效果。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过程,体现了文人从容不迫的气质,有序而不失优雅,既谦逊又自信,将艺术融入生活,看似平凡的日子实则蕴藏着他们深邃的精神世界。每日的坚持与长久的热情,都浓缩在这砚台之上,展现出“一人独世界”的悠然慢生活。

文房雅器中的第五宝

众所周知古代文房四宝,却鲜有人提及被称为第五宝的水盂。

古人书房中的文房用品展示

水盂,又称砚滴或水丞,主要用途是为砚池添水,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出现。

古人书房中的文房用品展示

作为文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墨过程中必定离不开水盂。因其小巧雅致,最能体现文人墨客的审美品味与内心情感,古代文人对水盂格外重视,生活时日夜相伴,甚至死后也要随身携带以作陪葬。水盂已渗透于日常,不仅是文人追求静谧闲适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

德州博物馆第二展厅内,陈列着一件唐三彩水盂,国家一级文物地位显著。高约4.8厘米,直径最大为12.5厘米,轻盈的造型与精致的雕工相得益彰,内部施以黄、绿、褐釉,色泽纯正;外饰黄色云纹,边缘犹如浪花翻腾,彰显唐三彩工艺巅峰水平。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也是厚葬风气兴起之时。唐三彩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低温釉陶器,形态生动逼真,色彩丰富,多用于陪葬。精美绝伦的唐三彩水盂应运而生。2015年,德州博物馆的这件唐三彩水盂在全省183万件馆藏文物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最具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的“齐鲁瑰宝”之一,在全省进行了一年的巡回展览。

古人书房中的文房用品展示

一方砚台配一尊水盂,便是一个人的世界。千百年来,这些文房用具负载着生命的活力,它们是古代文人精神的物质表现。因为它们的存在,文人们在欢乐与沉静中找到了生活的平衡。他们将这些“宝物”视作珍宝,通过与之的精神交流,绘制了历史变迁的画卷,书写了人间悲欢,更描绘出中华千年文明的壮丽图景。

本文的文字和图片由德州博物馆独家提供

古人书房中的文房用品展示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