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人的餐桌用具: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什物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7-18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人日常饮食所使用的器具,《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什物”篇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古代生活场景。
古人在用餐时使用匕、刀和俎。其中,匕是长柄汤匙,用于从鼎内取出食物;而俎则是一块两端有足支撑的木制小板,专门用来放置被取出来的肉食以便切割。古人常常同时提到刀与匕,以及俎与刀,并将它们作为重要用餐工具。
盌一词在《说文解字》中指的是“小盂”,即一种水器而非饭碗或菜盘。尽管有此定义,但传世的古代器具中却出现了一些自称为盌的物品,这些实际上是在一个小盂上加装了手柄的设计,其主要用途是舀取液体。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早期历史时期不存在与现代碗形状相似的器物。不过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功能可能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碗”有所不同。
簋是古代盛放饭食的重要器具之一,通常为圆形底部带有圈状支撑脚的设计,并且两侧配有手柄以方便拿取。这种容器可以由青铜、陶土甚至木头或竹子制成。
簠是一种方形的器皿,与簋的功能相似,主要用于在祭祀和宴请宾客时盛装米饭等主食。其形状独特,便于摆放并保持食物的新鲜度。
豆是古代常见的餐具之一,类似于现代的高脚盘,可用于盛放肉类酱料或肉汤。古人将木质的此类器皿称为“豆”,竹质的则被称为“笾”,陶土制成的被叫做“登”或“豋”。《诗经》中提到:“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描绘了食物放置在这些器具中的诱人香气。

箸是古代用来夹取食物的工具,在先秦时期人们通常用手直接拿取饭食。然而,《礼记·曲礼上》有云:“羹之有菜者用梜”,这里提到的“梜”便是筷子的一种早期形式,用于处理复杂的食材,如蔬菜等。
直到汉代,使用筷子才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汉书·张良传》中便有关于借箸筹谋的情节:“臣请借前箸以筹之。”展示了通过筷子进行策略思考的场景。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