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重庆鸡公煲30年、3个地名与1个福建人的味觉逆袭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9-06

在全国美食街的300多个城市里,每10家小吃店可能有1家挂着“重庆鸡公煲”的招牌。这个年营收超20亿的餐饮IP,藏着一组颠覆认知的对比:它与重庆的距离超过1500公里,创始人却是从未在重庆长期生活过的福建人张重庆。

1994年,28岁的张重庆带着仅5000元积蓄从福建来到上海。彼时的上海餐饮市场,川渝火锅正以年均12%的增速扩张,但80%的正宗重庆火锅店因麻辣过重,在长三角的存活率不足3年。张重庆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空隙:他用福建老家的酱油、冰糖调配出微甜底味,中和四川豆瓣酱的燥烈,将重庆火锅的“涮”改为更适合单人食用的“煲”,主打小份鸡肉煲。

为了让顾客快速记住品牌,他直接以自己的名字“重庆”命名。这个看似指向地域的名字,反而成了最大的记忆点——数据显示,70%的消费者最初都以为这是重庆特产,直到看到门店里“创始人张重庆,福建人”的简介才恍然大悟。

从上海襄阳路的1家15平米小店,到如今全国超5000家门店,重庆鸡公煲用30年时间证明:美食的版图从不由地域划定。当福建人的细腻遇上川渝的热辣,当上海的包容接纳跨界的创新,最终诞生的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能跨越1500公里地域阻隔的味觉共鸣。

重庆鸡公煲30年、3个地名与1个福建人的味觉逆袭

如今,每卖出10份重庆鸡公煲,就有6份被长三角食客点单。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最生动的餐饮哲学:比“正宗”更重要的是对味道的精准拿捏与创新勇气。这也许是为什么张重庆能够在众多美食街中脱颖而出,因为他找到了让人记住的独特之处——一个福建人的名字,背后却有着一份重庆火锅店的味道。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