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1997年的一天,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裘锡圭,收到一封信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5-09

1997年的一天,裘锡圭教授,复旦大学古文字研究专家,收到一封意想不到的信件。写信人蔡伟,一位地摊小贩,对裘教授之前文章中关于“佐子”的解读提出不同看法,并给出详实的文献支持。起初,裘教授并未特别留意,但随着深入阅读,他对来信者的见解深感敬佩。他们开始频繁通信交流,裘锡圭了解到蔡伟对古文字的深厚热爱和独特才华。 蔡伟生于1972年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痴迷于古文字研究,《说文解字》等在他眼中是宝藏而非难解之谜。他的阅读量极大,很多书籍都是在图书馆抄录的。然而,过度专注于古籍导致他高考失利,只能进入社会工作。在工厂打工之余,他依然醉心于书本,最终成为雪糕摊贩,却依旧沉浸于古籍世界。 蔡伟无意间读到裘教授的文章,对“佐子”一词有不同理解。他决定勇敢地给裘教授写信分享自己的见解。他们的通信交流加深了彼此的友谊,也改变了蔡伟的生活轨迹。当妻子病重时,他不得不中断研究,全心工作以维持家庭。 裘教授得知蔡伟的情况后,推荐他参与《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编撰项目,作为临时工作者。他的专业能力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一年后,尽管面临就业压力,但教育部门破格允许蔡伟参加复旦大学博士生考试。38岁的他,凭借高中学历成为裘锡圭的学生。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蔡伟既要深化古文字研究,又要补习其他基础知识,挑战重重,但他坚韧不拔,六年后顺利毕业。贵州安顺学院因其事迹聘请他为古文字研究的博士生导师。从三轮车夫到学术专家,蔡伟的故事激励人心,他对古文字的热情始终如一。 参考信息:人民日报对他的励志故事进行了报道。

1997年的一天,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裘锡圭,收到一封信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