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子记忆——从贫困年代的美味到现代餐桌的佳肴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5-08
记忆中的油脂残渣通常是指炸取猪油后剩余的肉质碎屑,这是在经济匮乏时期,人们为了充分利用食材而发明的烹饪方式。
时至今日,猪油渣依然被视为佳肴,其制作技艺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人们将油脂残渣称为“油嗞啦”,在一些地方餐馆里,顾客可以品尝到以猪油渣为馅料的饺子。
位于香港的大角咀杉树街,也有着数家历史悠久的老店,如英记油渣面店,这里的招牌美食是油渣面,其特点在于面条的基底上加入丰富的佐料,如油渣、火腿丝、香菇丝、榨菜和冬菜等,成为许多人钟爱的下午茶点心。
在蔡澜的著作中也曾提到他在南洋品尝云吞面时加入了大量猪油渣,其美味程度令人难忘。难道这些经过炸制脱脂的肉渣真的有这么吸引人的味道吗?
现代的许多猪油渣已经不再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而是作为一种精心烹制的佳肴出现在餐桌上。例如香港英记的做法就仅仅是将猪肉条略微过油,以保留猪肉本身的油脂而不让其过多流失。
在潮汕地区,人们也将油脂残渣称为“朥粕”(láo pò)。擅长美食的潮汕人将其与糯米粥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风味。
提到潮汕,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牛肉火锅,但若想品尝更多当地特色,尝试朥粕粥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位于汕头市区北郊的欧汀村,朥粕煮粥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将朥粕与粥结合是欧汀村人的独创之举。

制作美味的朥粕,通常需要选用猪身上三个部位的肥肉:腿部的筋肉、腹部的五花肉和背部的板筋肉。

在榨取油脂的过程中,火候不能过猛,必须持续使用小火慢慢熬制,以确保朥粕不会焦糊。榨油后,还需将朥粕压制成饼状,以挤出剩余的油脂。
制作完成的朥粕与高汤和香料(如辣椒、八角、桂皮等)一同熬煮,再搭配糯米粥、蒜、芹菜和芫荽,香气扑鼻,口感香腻丰富,一碗下肚,令人倍感满足。
除了与粥搭配,夜宵时还有米粉可供选择,无论怎样搭配,朥粕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若您到汕头旅游,不妨前往欧汀村的好食街,那里从早餐到夜宵都有供应美味的朥粕粥。
*本内容旨在介绍地方美食文化,不含商业推广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