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占卜智慧:详解“卜”与“筮”的区别和应用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7-17
在《左传》中,《骊姬之乱》一段提到:“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则吉。公曰从筮。”这是说,在面临立后决策时,面对群臣的反对,晋献公决定通过占卜来寻求天意的支持。他先后尝试了两种方式:龟甲占卜和蓍草占卜。结果是龟甲占卜显示不吉利,而蓍草占卜则给出了吉兆。最终,晋献公采纳了筮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卜”与“筮”的区别并不清楚。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在古代中国被广泛使用,但它们有着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理论依据。“卜”,主要通过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具体过程是先将龟壳或者牛肩胛骨烧灼,观察形成的裂纹来预测吉凶,这种占卜方式盛行于殷商时期,并且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在当时的文献中,如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数内容都是关于占卜的过程和结果。
相比之下,“筮”则主要使用蓍草进行占卜,后来因为原材料稀缺,也常用竹签或铜钱代替。它依据《周易》中的“大衍之数”,通过数学演算得出卦象,并根据爻辞解读吉凶。这种方法更为系统化和逻辑严密,通常用于个人命运和社会事务的预测。
到了周代,“筮”的使用逐渐超过“卜”。这种变化反映了从依赖自然现象到重视人文理性的转变。“卜”注重鬼神意志的影响,而“筮”则更加倚重数理分析。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中,这两种方法常常同时被采用以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正如《礼记•曲礼》所言:“龟为卜,策为筮。”简而言之,“卜”就是通过观察裂纹来占卜;而“筮”,则是依据卦象进行解读。前者较为原始直观,后者则更加抽象系统。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