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十大食品安全小常识,字数在10到40个字之间。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18

内容导航:


一、十条食品安全小常识


1、看包装信息: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没有这类信息的“三无”产品,也不要图便宜买一些觉得“物美价廉”的食物。
2、看外观、闻气味: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混有异物的食物,失去食物原本的外观形状和气味的,一定要注意仔细分别,闻到腐败气味,千万不要舍不得扔掉,必须重视。
3、颜色太过亮丽不要吃:对于市面上颜色太过于亮丽的食品一定要留个心眼,像现在市面上的草莓,出现又大又红、光泽油亮的,得考虑一下是不是有添加色素的问题。
4、颜色太白不要吃: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的危害,得看看与正常的颜色之间的差别。
5、保质期过长的少吃: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3℃贮藏的包装熟肉禽类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
6、反自然生长的不要吃: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加入过多的催熟剂、甜蜜素等,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7、小作坊的食物少吃: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时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
8、价格低于正常水平的不要吃: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临时处理的食品可以看食物情况,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9、某些散装的食物少吃:散装是指有些集贸市场的散装豆制品、熟食、酱菜等,可能来源于地下加工厂,或者卫生情况不好的地方。
10、浸泡法清洗干净果蔬: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否则等于将果蔬浸泡在稀释的农药里。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二、食品安全十大基本常识


1. 在外就餐时,应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正规餐厅。避免在无照经营的小摊贩或不具备卫生条件的流动摊点用餐。优先考虑那些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较高的餐饮单位。
2. 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尤其是在夏季,应偏好清淡饮食,减少摄入油腻和生冷食品。对于颜色异常鲜艳的熟食卤制品、生食海产品、四季豆、野生蘑菇、豆浆和隔夜剩菜等高风险食品,应谨慎选择。
3. 购买现制饮品时,应确保是现场制作并立即饮用。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以及那些外观或气味异常,未经充分烹饪的菜肴。
4. 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应检查产品是否有“QS”或“SC”质量安全标志,确认标签信息是否完整,是否处于保质期内,以及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无膨胀、变形等异常现象。特别是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购买时需确保其存储条件符合要求。
5. 不要购买无照摊贩或店铺销售的食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即没有生产厂家名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

十大食品安全小常识,字数在10到40个字之间。

三、食品安全教育小常识


1. 保持个人卫生,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日常生活中,双手会接触多种多样的物体,可能携带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因此,在进食前要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
2. 生吃瓜果前要彻底清洗干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菌、病毒、寄生虫卵以及农药和杀虫剂的污染。只有认真清洗,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农药中毒。
3. 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野菜、野果。野菜和野果种类繁多,有些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对于不熟悉它们的人来说,很难辨别其安全性。避免随意食用野菜和野果,以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4. 关注食品的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食品变质后会味道酸臭、散发出异味,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标志。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5. 不要饮用生水。水的清澈并不能说明其清洁,可能含有病菌和病毒。饮用烧开的水是确保安全的选择。
6. 如果在进食过程中发现食品的感官性状异常,如味道、气味或外观有变,应立即停止食用。健康安全是最重要的,不应忽视任何可能的食品安全隐患。

十大食品安全小常识,字数在10到40个字之间。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