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我的足球从芜湖踢到常州(4)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8-22

《我的足球之旅:从芜湖到常州(4)》

芜湖这座城市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而工业也不落后。过去,芜湖造船厂曾是海军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职工足球的佼佼者。然而,随着空军后勤单位5720厂从吉林迁至芜湖,这一冠军宝座被一群来自吉林的选手夺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常受邀参加各种非正式的比赛和友谊赛,与真正的职业球员同场竞技,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职业球员们通常都是球场上的老手,他们的小动作层出不穷:拉拽球衣是最轻微的方式;而在并肩冲刺抢球时,他们会故意用力蹬地弯腰扬手,巧妙地让手指触及你的喉咙——这类犯规行为往往逃脱了裁判的视线。

在一次苏超比赛中,常州队与南京队交锋。南京队的10号球员藤帅小黄毛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在那晚雨中的较量中,他利用地面湿滑、防守队员移动缓慢的优势,独自连下三城。然而,面对这样的对手,常州队员们却没有采取必要的策略来限制对方的核心球员发挥。所谓的主动侵犯策略在比赛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例如意大利队在与法国争夺冠军时,后卫通过言语激怒了法国队长齐达内,最终导致后者因愤怒而顶撞对手被罚下场——这便是足球场上的一种战术手段。

1990年我带着一丝不舍离开了芜湖这座充满回忆的城市,前往常州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相比于芜湖的优美风光,常州在城市面貌上略显逊色,但它的人们却更加热情和真诚,这座城市洋溢着浓厚的工业气息,经济总量也远超芜湖。我在常州的一所学校担任教师时,依旧可以享受与学生及同事们的足球时光,校园球场吸引了许多周边单位的年轻人前来踢球,这无疑成为了结交新朋友的最佳方式之一。随着在常州多次参与比赛的经历积累下来,我渐渐意识到这座城市整体的足球水平远远不及芜湖。

我的足球从芜湖踢到常州(4)

此外,在决定培养儿子成为职业球员的想法时,面对当时常州的足球环境,这一念头也逐渐消退了。如今回首往事,距今已有三十年之久。近年来苏超联赛的兴起将常州在足球领域的短板暴露无遗——尽管这座城市GDP超过万亿人民币,却始终缺乏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

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为例,广告赞助费至少需要300万起步,但在常州赛区,竟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出面。最终,一位东北的烧烤摊老板出于对侄女在体操队的支持而慷慨解囊5000元订下了一块广告牌——上面仅写着“东哈-东北街边烧烤”。这反映出常州足球界缺乏商业运作的能力和基础。

频繁的比赛失利使常州在全国范围内声名远播,如今自媒体时代追逐流量成为了趋势。虽然大家都知道赢球无望,但这也让常州找到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通过输球来博取同情和关注,甚至有段子称连恐龙都为它哭泣扑倒。

我的足球从芜湖踢到常州(4)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