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1280元主厨定制餐背后的阶层分化与饮食公平讨论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7-19

在抖音上,一条关于“1280元主厨定制Omakase,直至客人吃饱”的视频引起了广泛讨论。画面中的厨师专注地制作寿司,食客面前摆放着精致的餐具,评论区里都是对这种体验的高度评价。“吃得好”成为了一种奢侈享受,在某些人为了吃得饱而挣扎的同时,另一些人却愿意为此支付高额费用。

Omakase源自日本,意味着顾客将用餐选择完全交给厨师。近年来在中国大城市流行起来,成为展示经济地位和文化品位的方式之一。视频中主厨反复强调的“一直做到吃饱”,其实突显了这种餐饮体验的特殊性——在普通日料店人均消费两三百元的情况下,需要特别承诺“吃饱”本身说明其非常态。这种营销话术巧妙地转化了顾客对高价的质疑:您不是为食物本身付费,而是享受无限制的独特体验。

社交媒体时代下,高端餐饮已经变成了一种“表演性消费”。每一个寿司制作的过程都被精心展示,食客的表情被特写捕捉,连芥末研磨都成为仪式的一部分。这种表演不仅发生在餐厅里,在抖音等平台上也向大众传播,完成了从私人享受到公共展示的转变。观看视频的人在点赞的同时,也在接受这种消费等级的存在合理性。

1280元主厨定制餐背后的阶层分化与饮食公平讨论

与极致餐饮体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有大量人口处于“吃饭难”的困境中。“北京打工人的20元午餐”现象和这条Omakase视频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约有3亿人面临隐形饥饿问题,即虽然能吃饱但营养摄入不足。一部分人在为选择哪种高档食材而犹豫时,另一部分人却在盘算如何用有限的钱解决温饱。

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在认知层面同样存在巨大差异。“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本正在上演——享受过千元级大餐的人难以理解为何有人会为五元的外卖价格波动而计较,长期挣扎于温饱线边缘的人也难以想象别人愿意花费他们数日甚至半月的饭钱来享用一顿饭。这种相互间的理解鸿沟比单纯的经济差距更难弥合。

1280元主厨定制餐背后的阶层分化与饮食公平讨论

饮食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反而成了阶层分化的显影剂。“吃饱”对于不同人群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裂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基本饮食公平的关注?毕竟在一个仍有孩子为午餐发愁的社会里,“吃饱”不应成为某些人的特权。

从满汉全席到Omakase,饮食作为阶层符号不断演变,但分化的本质并未改变。当我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探索各种美食体验时,背后隐藏的是关于阶级、品味和身份认同的复杂密码。解开这密码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追求美食的同时不忘最基本的饮食公平。

1280元主厨定制餐背后的阶层分化与饮食公平讨论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