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22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在山东省西北部的鲁北平原上,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城镇——平原县恩城镇。它就像一部鲜活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恩城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那时它的前身历亭县从武城县析置而出,这是恩县建制的开端,隶属贝州清河郡。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它作为贝州历亭县,在时代的变迁中稳步发展,见证着朝代更迭与社会的变迁。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这里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王则在贝州发动动乱,被推举为东平郡王,建国号安阳,年号得圣。这场动乱震动朝廷,最终被平息后,宋仁宗下诏仅杀魁首王则,不株连贝州人民,并改贝州为恩州。从此“恩”字就深深刻在了这片土地的名字里,也种下了恩城独特历史文化的种子。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恩州降为恩县,直属东昌府;洪武七年(1374年),恩县治迁至徐官镇,也就是如今的平原县恩城镇。自此,恩城镇作为恩县的核心区域,开始了新的发展篇章。此后数百年,恩城历经风雨,见证了朝代的兴衰交替,也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发展演变。

1956年,恩县撤销,其所属乡镇村划归周边各县,驻地恩城划归平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建制镇,2000年十里铺乡合并到恩城镇,如今的恩城镇辖区面积10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8万人。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恩城镇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平原,大部分区域位于马西缓岗高地。地势平坦开阔,高程在24-27米。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这里留下鲜明印记,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却唤醒大地万物;夏季炎热多雨,滋养着广袤的农田;秋季凉爽晴天多,带来丰收的喜悦;冬季寒冷少雪,让大地银装素裹。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马减竖河作为马颊河的支流,在1972年、1977年分段开挖而成,从恩城镇穿流而过,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排灌河道,还串联起了两岸的村庄与田野,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在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恩城养鸽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到明朝中期,恩城正月初八鸽子会逐渐形成规模。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途经恩城,看到鸽子节的盛景,还曾赋诗一首,回京后号召京城大养群鸽。从此恩城鸽子会名扬天下。如今,“恩城鸽子会”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初八,来自各地的养鸽人带着自己心爱的鸽子齐聚恩城,交流养鸽经验,展示优质鸽种,热闹非凡。鸽子会不仅是一场鸽子的盛会,更是恩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恩城的美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签子馍馍”便是其中的代表。这种起源于明朝的特色面食,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选用优等小麦磨成的面粉为原料,制作工艺独特,将酵面加入适量碱面后,和以“嫩面”,用特制木杠反复挤压,再切段搓成形。两头尖,中间粗,插入带竹签的蒸笼,急火20分钟蒸熟。签子馍馍长约20厘米,色白润如玉,油光微亮,味道香甜,柔韧可口,软而有劲,蛋白质、糖份等有机物含量高,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2006年被评为山东名小吃,荣获“德州老字号”称号。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历史遗迹承载着恩城镇的过去,文昌阁便是其中之一。它位于恩城镇县立第二中学院内,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十年(1721年)曾两次修葺。文昌阁建筑形式独特,约10米见方的高台周围用青砖扁砌,高3.5米,上面有80公分高的十字花砖垒花墙为正方形,坐北朝南。顶为木架结构的“阁”建于高台之上,青瓦翘角,尖顶之上竖着一个亚腰葫芦形的白色“塔尖”。阁内奉有“文昌帝君”。西北角有朝北角门砖筑的阁楼入内便是“马道式”的坡梯踏步而上既可凭栏赏景,又可拜谒“文昌”,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恩城文化昌盛的象征,承载着当地百姓对文化和知识的敬重与追求。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从古代的恩州到如今的恩城镇,这片土地历经千年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发展。它的故事,它的文化,就像一首悠扬的长歌,代代传唱,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感受这座鲁北古镇的独特魅力。

恩城镇:穿越时光的鲁北明珠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