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7-31

#分享城市新鲜事#温州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清晨5点,温州瑞安市三圣门高桥巷1弄6号,望江菜市场在晨雾中苏醒。这座占地不足500平方米的露天市场,是瑞安老城居民的“生活博物馆”,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藏着半城烟火与百年人情。

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水产江湖:活蹦乱跳的市井智慧

水产区,55岁的摊主陈阿勇手持铁钳,从泡沫箱里捞出一条3斤重的鲈鱼。“这条鱼刚到,鳞片亮得能照镜子,25块一斤。”他边说边麻利地刮鳞,鱼血溅在橡胶围裙上,在晨光中晕染成暗红的花。电子秤显示,他的摊位日销超150斤鱼,顾客多是附近早餐店老板和早起的老街坊。“现在的年轻人嫌麻烦,但老主顾就认我这手艺。”他递过装着冰块的塑料袋,鱼尾还在袋中轻轻颤动。

菜篮温情:斤两之间的邻里账本

蔬菜区,72岁的李阿婆正把蔫了的菜叶摘进竹筐。“这些边角料带回家喂鸡,一点不浪费。”她卖的茼蒿比超市便宜2元,却总多塞两把葱给老顾客。“都是几十年的交情,抹个零头不算啥。”她的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张老师赊账8元”“王奶奶多找零2块”的字样,纸页边缘已卷起毛边。一旁的豆腐摊,老板娘将热气腾腾的豆腐干切成小块,分给排队的孩童,笑声在摊位间回荡。

人间百味:舌尖上的老城记忆

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市场东侧,50平方米的“阿婆煎饼”摊前挤满食客。老板林建国挥动铁铲,将面糊摊成金黄的圆饼,打入鸡蛋,撒上葱花,再裹上自制的腌萝卜丝。“这手艺传了三代,每天限量200个,卖完就收摊。”他指了指墙上的老照片——1985年,他的奶奶在同样的位置支起煎饼摊,煤炉上腾起的热气与如今如出一辙。食客们或站或蹲,就着豆浆啃煎饼,油香混着谈笑声,飘满整条巷弄。

守夜人:灯光下的市井守望

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市场入口处,60岁的保洁员王秀琴正用竹扫帚清扫积水。她的工具车上挂着自制分类袋:塑料瓶归一类,菜叶果皮归一类。“夏天瓜皮多,得扫四遍才干净。”说话间,她弯腰捡起被踩扁的矿泉水瓶,放进回收袋。市场管理员透露,她每月工资2600元,却主动承担了整个市场的垃圾分类工作。凌晨收摊后,她还会巡查一遍,确保无明火、无隐患。

新与旧:巷弄里的时空折叠

市场西侧,一堵青砖墙上爬满凌霄花,花影间隐约可见“瑞安供销合作社”的斑驳字样——这里曾是1958年的国营菜场旧址。如今,墙根下新开的咖啡馆“巷弄时光”里,年轻人捧着拿铁,透过落地窗望着挑着扁担的菜农,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老板陈默说:“我想让年轻人知道,菜场不只是买菜的地方,更是城市的根。”

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7点30分,市场迎来早高峰。油条摊的蒸汽、卤肉店的香气、讨价还价声交织成市井交响曲。穿校服的学生、提菜篮的老人、骑电动车的上班族在此交汇,菜篮子里装的不只是食材,更是一个社区的温度与韧性。正如常来买菜的退休教师周建国所说:“这里没有扫码支付的冰冷,只有人情往来的滚烫。”

瑞安三圣门菜场:老城巷弄里的市井诗篇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