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农人忙碌耕作时节来临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23
每当农历三月初的时节来临,这本应是农人忙碌于春耕和播种的日子。
今日已是农历三月五日,我回到衡阳县西渡镇的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然而,不同于我童年记忆中的景象,如今已不见往昔父辈们劳作时的繁忙场面。

站在老屋前,迎接我的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色。尽管曾经赤脚奔跑在田野间的孩童现在已经两鬓斑白,但门前那棵年岁比我还要大的槐树依旧生机勃勃地绽放着一树槐花;柚子树上挂满了去年未落下的金黄色果实,而春风又催开了新的花朵;水渠边的竹林中,新生的小春笋正从土壤里钻出来;桃树枝头,桃花虽已凋谢,但一个个指甲大小的新鲜小毛桃正在萌芽。
老屋的木门被一把崭新的锁紧紧关闭着,母亲一大早便乘坐镇医院安排的专车前往村部进行健康检查。在等待她回家的时间里,我漫步到了距离不远的一片熟悉的水田边。这片土地承载了我和家人的无数回忆,它曾养育出水稻、油菜籽、大豆、红薯和莲藕、荸荠等作物,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养。

难以忘怀的是那个暑假,当我回到家乡时,目睹父亲手扶长木耙,在他的指挥下,水牛将一丘丘稻田平整得如同镜子般光滑;难以忘记的是,父亲用双肩挑着两筐饱满干燥的稻谷到西渡粮站换取我在县一中的粮食配给;还有那个酷热夏夜,我陪伴着父亲在晒谷场上守夜的情景,躺在草席上仰望星空,数着天际闪烁的一颗颗星星。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随着父辈们的离世,村里愿意耕种的人越来越少。二十年前,各家各户的土地都开始被统一租赁给种植大户,称作“流转”。从此以后,自家土地上的产出变成了别人的作物,农村居民的日常饮食也开始依赖商店购买大米来解决。
令人心慰的是,在这片由我们上几代人耕种过的田地上,我听到了耕整机工作的声音。通过与机器操作师傅交谈得知,承包这片土地的大户姓刘,他自购了这些农机设备;水稻的种植计划依旧延续为一年两季,并打算采用插秧方式。儿时耳熟能详的口号“插完早稻过五一”仿佛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中午十二点左右,母亲乘坐镇卫生院的专车回到了家。她手持拐杖,另一只手拎着一个装有花卷和肉包的小塑料盆子,兴奋地告诉我,在村部举行的早餐席上,各种包子、馒头和稀饭都供应充足。
母亲年轻时曾在乡村担任民办教师,识字并喜欢戴着老花镜阅读报纸。现在,她除了每月领取一些老龄补贴外,还有一份微薄的民办教师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然而,她的主要经济支持还是来自子女们的供养。得益于每年缴纳的新农合费用,在生病时可以放心地前往县医院甚至市里的大医院接受治疗或住院。


母亲在世,人生便有来处可寻。我热爱这片土地,也深爱着我的母亲!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