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河源从槎城始,古时城东北处交汇东江和新丰江,江上竹筏纵横,谓槎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5-16
小探河源的故事从槎城开始,在这个古老的地方,东江和新丰江在城东北处交汇。昔日里,竹筏横行于江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称之为“槎”。随着时间的流逝,竹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小汽轮在江面上自由航行。新丰江东江两水一清一浊,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沿着东江北行,一路抵达了东源县的苏家围,这里有着典型的客家民居,多为围绕村落而建的房屋。其中既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围屋,圆围因其独特的造型更显得耐人寻味。苏家围是属于方形围屋的一类,沿着水边而居,相较于单体的方围如四角楼、八角楼等更为宽敞。目前,苏家围仍有人居住,这里的人们是宋代诗人苏轼后裔的广东分支,尽管他们的口音已经从四川方言转变为客家话,这为我探索迁徙路径提供了一点疑惑。

离开苏家围后,并未选择高速,而是特意选择了乡村道路和县道继续前行。沿途翠竹成林、稻田碧绿,微风与蝉鸣相伴,牛粪的香气在37度的温度下显得格外清新宜人。这趟旅程中,我对河源的米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的优质米确实令人赞叹不已。想象着中秋后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将变为金黄的稻穗,丰收的喜悦让人感到无比欣慰,仿佛耕耘的辛劳都得到了回报。
河源的道路建设十分出色,无论是村道还是县道都维护得很好,各村镇的党群服务点随处可见。沿途的民居多为三层小楼,村容整洁,给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感觉。

抵达了佗城——赵佗在岭南建立的第一座治所。这位汉人领袖,秦朝时远征岭南,后自立为王,在桂林和河内之间建立了强大的统治,并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被认为是岭南与中华民族融合的圣人之一,与冼太夫人并肩。
佗城虽然不大,但居民不多,但这里姓氏繁多、宗祠众多。最特别的是,这里保留着学宫和考棚共存的古迹,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探索机会。或许,在这些古老建筑中漫步,能让人感受到书卷气,甚至有机会沾染到状元的气息。

#河源头条#
#河源旅游#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