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乐律)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7-17
看到孩子桌上有这本书,上午翻了一下,确实学习不少。摘录一二和大家分享。主编是王力,基本上受过中国教育的同学,都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学习古文他有一本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当经典!
一、驾马的数量
驾二马为骈(pián)
驾三马为骖
驾四马为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有一种文体叫骈文,它就有一个特点,就是用词很华丽,讲究对仗,所以知道它本身是驾两匹马时,你就能理解骈文的特点。另外有一个成语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里驷马是指跑得相当快的。
二、车厢
车厢,用一个字表示,就是舆。从发展变化来看,里面的车最初是东。舆,字形状,就是四只手抬着很重的东西,最早中间的不是车,而是东,就是袋子,商代奴隶耕作,众奴隶抬着麻袋里的种子,搬运到田地。有众多的意思,舆论;有负重的意思,舆图;东,变为车,就是现在的“舆”,专指车厢。舆,卜帷不盖,没有轮轴。唐朝以后,皇宫中人力肩腰负荷的辇,逐渐叫做“舆”,有肩舆、腰舆,逐渐发展出了轿子。
车厢,前部的横木可以扶手,叫做式(轼)。著名的东坡先生苏轼,就是这个字。三、车轮
我之前没有想到一个车轮子还有这么多细节。辋和毂分别是车轮上面的两个同心圆,辋是边框,毂是中间的圆木。辋和毂上面有孔,中间的辐一端接辋,一端接毂,实际上自行车的轮子上面一根根辐也是这个逻辑,用辐将辋与毂连接,车是让轴(毂)先转起来,通过辐让辋转起来,毂转一圈带动辋转一圈,这个效率就相当高了,所以古代的车马光说效率的话,你就看车轮的大小。
四、动车系统
标注红色的车杠叫辕,后端与车轴相连接,前面连接(标注绿色)叫轭或衡。辕,对比看一下单辕车与双辕车就更能理解辕。
单辕车
双辕车
这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小时候就听说这个成语,也知道其引申意,但一看这个示意图就更懂了。标红色的辕向南走,而车行留下的辙(即车的痕迹却往北),这不就是老百姓说得很形象的一句话”一个说东一个说西“.
五、车上的人
分三种情况。普通情况: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外有一个人在右陪乘。就是重要的人在左边,开车在中间,陪坐的人在右边。(就像我们现在说御者叫司机,古代陪乘的同志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骖乘,但更多叫车右)
兵车上有老大: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外一个人在右(车右同志)保护主帅。(这么安排很合逻辑,虽然御者不太方便操作,但老大居中更好做好安保工作,如果在两边不太好保护!)(没有找到很贴切的图,下面这张图主要体现老大居中!)
普通兵车:御者居中,左边人持弓,右边人持矛。(这个也很好理解,一般人都是用右手,所以持矛时,矛肯定在右边,所以持矛的人要在右边,如果在左边就会碰到司机同志;解决了持矛的人的位置,持弓的人就只能在左边,还好持弓的人活动范围会更大一点)
说了这么多,关于车的事情,想起《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话,读得很舒服,与大家分享!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本书,我之前看书名是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除了中华书书的版本(书名不一样,中华书局叫《古代文化常识》),另外还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和后浪出版的版本。与中华书局不同的是,其他两个版本,更重要的是,将对这本书有贡献的人都如实地标注出来了。故此,我将所有参与人员介绍如下
主编:王力(这个太出名了!)
执笔者:马汉麟
1961至1963年,马汉麟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辑工作,为该书通论组的负责人。并执笔该书的《古代文化常识》一文。古代文化常识似乎与古代汉语无关,但却是阅读古书必不可少的知识。《古代汉语》出版后,他在手校本中补充了不少材料,由于某种原因,只在个别地方加进去了。《古代文化常识》涉及专门的知识很多。尤其是天文、历法、乐律等方面。这对学习古汉语是大有裨益的。为了介绍天文学知识,他阅读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和著作。并专程向专家求教:在北京天文馆观看“星空巡礼”;半夜起来观察星空。为了写数千字的介绍,照样竭尽全力,足足花了半年时间的准备。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