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探索小龙虾壳的环保潜力:意外发现的沥青改性创新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8-28

每年,中国消费者会消耗数百亿只龙虾。然而,这些龙虾壳作为湿垃圾的一部分,其处理过程极为繁琐。令人惊讶的是,这项技术的诞生,实际上颇具偶然性。

2020年6月,长沙炎热难耐,夜晚九点的大排档人潮汹涌。长沙理工大学的一群教师和学生刚完成项目工作,决定出来享受夜宵以缓解压力。

探索小龙虾壳的环保潜力:意外发现的沥青改性创新

那天,在学校门口附近的小餐馆里,烤串与龙虾才上桌不久,壳便堆成了三、四盘之多。吕忠达教授是团队中年长的成员,一边品尝着龙虾肉,一边对桌面上成小山状的壳表现出好奇。其他人沉浸在美食之中时,他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拿起一块龙虾壳反复掰动并嗅了嗅。

一位学生调侃道:“吕老师不会是想要用这个进行科学研究吗?”虽然教授没有立即回应,但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这些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形状的外壳,确实与众不同。”

几天后,实验室群里跳出了吕教授的消息,表明他打算尝试利用龙虾壳进行创新。这时,他们正在研究沥青改性技术,并苦恼于寻找耐热又环保的添加剂。

具体实验工作由夏诚东博士负责,他联合两位研究生,开始收集用过的龙虾壳。首批原料是在学校食堂附近捡到的,随后需要经过反复清洗去除异味、油脂,并晾晒干燥后研磨成粉。起初,粉末不够细腻,搅拌进沥青时无法均匀混合,多次试验未能形成成品。

后来,他们更换了设备,使得粉末细如婴儿爽身粉,搅拌后测试性能数据逐渐改善。持续两个月的努力后,加入虾壳粉的样品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明显提升,抗车辙性能提高了近一倍。

该材料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后,反馈结果令人意外:这类生物基壳体确实具有耐热支撑效果,并带有一定的吸附性。这一消息传回学校后,连隔壁的材料学院教授也对他们的中期汇报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约在同一时期,这项研究被校宣传部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在官方账号上。视频下面有人开玩笑说:“长沙的道路以后可能会有虾味。”还有网友提出建议,考虑与餐饮业合作,统一收集龙虾壳用于科研。

2021年初,团队申请了专利,并与湖南省的一家交通工程公司接触,尝试在郊外铺设一条长约两百米的“虾壳沥青”测试路段。这条道路在通车前进行了负重测试,经过一车接一车的压过,一周后几乎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形。

尽管成本比普通沥青略高,但环保属性和耐热表现获得了合作方的认可,听说今年又追加了两段路面作为试点。

夏博士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分享了这一经历,并表示他们也没想到被丢弃的龙虾壳会成为项目的核心材料。当有人问及项目后期是否有扩展方向时,他表示目前暂时不考虑大规模推广,因为原料回收和前处理步骤还比较繁琐。

至于那次宵夜之后的故事,在团队内部已成为流传的经典段子。每次吃夜宵时,只要有龙虾,大家都会特意夹给吕教授:“来,这可是科研材料。”

回顾那段时光,虽然没有促成大型产业项目,但校门口的宵夜、实验室中的虾壳粉与热浪滚滚的道路,都真实地存在过。

最近,长沙地区的天气再次开始升温,今年是否会有新的试验路段上线还有待观察。

你认为除了龙虾壳外,还有什么废弃物能用于道路建设?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