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频婆果的文化之旅:从相思果到岭南美食珍品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7-29

频婆果:从梵语“相思果”到岭南珍馐的文化旅程

每年盛夏,在广东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一种外形奇特、形似凤凰眼的果实,这便是当地人称之为凤眼果的独特植物。这种学名苹婆、古称频婆果的神奇植物,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药用价值闻名于岭南地区,成为夏日里不可多得的佳肴之一。

植物特征:梧桐科中的凤凰之眼

频婆果的文化之旅:从相思果到岭南美食珍品

频婆果(学名*Sterculia nobilis*)属于梧桐科苹婆属的一种常绿乔木。其树高可达8至15米,主干粗壮,枝叶繁茂,呈现伞状分布。叶片宽大浓密,形状为长椭圆形,长约10-16厘米,宽度2-3厘米,顶部逐渐变尖,背面覆盖着细小绒毛。每年春季的三四月份,频婆果会绽放出一串串粉红色的小花,形似皇冠状,盛开时犹如云朵般蓬松。

频婆果的文化之旅:从相思果到岭南美食珍品

最为吸引人的是其果实:在7月至8月期间,扁平如豆荚般的蓇葖果逐渐成熟,长度10-20厘米。未成熟的果实颜色为淡红带青,随着成熟过程转为深红色并裂开,露出内部的种子,数量从一到五个不等。这些种子类似鸽卵般大小,外表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红色绒毛,在斜向裂开时形如凤凰睁眼,因此得名凤眼果。

频婆果的文化之旅:从相思果到岭南美食珍品

食用价值:岭南餐桌上的“素食板栗”

频婆果的种仁是其主要食用部分。经过煮熟后,需剥去外层黑色皮壳以及淡褐色中层皮壳,最终露出乳白色内核方可食用。去皮后的种子大小如小鸟蛋般精致美观,质地松软类似蛋黄,口感微甜而香。

在岭南地区,频婆果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

  • 经典焖制: “凤眼果焖鸡”被视为地方名菜,果实能充分吸收鸡肉香味;“凤眼果烧肉”则更为甘醇浓郁。
  • 养生汤品: 配合瘦肉、佛手瓜和枸杞等食材煲汤,有温胃效果;与银耳和莲子熬粥,则适宜夏季清补。
  • 甜品制作: 煮糖水时加入冰糖和红枣,味道独特。
  • 直接食用: 烹煮后蘸盐或酱油食用,或烧烤至香气扑鼻,都是极佳的吃法。

据《西游记》记载,在唐太宗宴请取经归来的师徒时,频婆果便是其中一道美味。明代有海瑞患病期间,友人赠送他频婆果实煲粥后康复的故事流传至今。

药用价值:从驱虫到明目的多重功效

中医认为频婆果“味甘性温”,归胃和大肠经,具备和胃消食、杀虫等特性。具体应用如下:

  • 和胃消食: 对于反胃吐食及消化不良有良好效果。
  • 驱虫止痛: 能有效缓解因蛔虫导致的腹痛,传统方法是将频婆果与牵牛子各七枚煎服。
  • 明目养肝: 富含维生素A,有助于治疗眼疾并清除自由基。
  • 其他用途: 根茎可治疗胃痛和跌打损伤;果荚则可用于治疗血痢。

需要注意的是:

  • 脾虚便泄者禁服;孕妇慎用,因其解毒化瘀功能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婴幼儿食用可能导致腹泻。
  • 过量食用易引起腹胀,建议适量配食佐料。

一种亟待重新发现的中华珍果

从佛经中的“相思”意象到岭南餐桌上的时令美味,频婆果承载着文化交流与饮食智慧的双重价值。尽管目前因产量有限未能广泛商业化,但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正吸引越来越多食客及研究者的关注。

也许不久将来,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结实率,这枚曾让曾棨感叹“南土无人识”的珍果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品尝到它“芳腴绝胜仙林杏,甘脆全过大谷梨”的美味。对于岭南人来说,盛夏时节一碗凤眼果焖鸡的香气将永远是难忘的记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