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谦称艺术:王侯、臣子到普通人的自我表达智慧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17
1、王侯在自我称呼时,通常会使用谦逊的表述方式,以表达他们对于权力与地位的认识。
这类自称为“寡人”、“孤”、“寡君”,或“不榖”。例如,在《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段话展示了王侯在讨论国家治理时的自谦态度。
2、臣子在向君主或上级表达自我时,会使用“臣”这个称谓来表示他们地位相对较低,并且以此作为对权威的尊重。例如,在《谏逐客书》中,“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表明了臣子对于逐客政策的异议。
3、对于一般人的自我称呼,古代汉语中有多个方式,分别体现了不同层次和场合下的谦逊态度。
(1) “仆”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自谦称谓,“我”的意思。例如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非敢如是也。”

(2) “愚”同样是用来自称低下的才能或地位,同样可译为“我”。在《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表述:“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 “某”作为自我的谦称使用,并常被用于正式文书或信件中。例如在《礼记·曲记》中的“某有负薪之忧。”

(4) “小人”的用法表示对自身地位的谦虚,类似于“我”。例如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里,“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5) “后学”是学者或读书人的自谦用语,用于表示自己为晚辈或新进。在《朝阳岩铭》中提到“零邑后学田玉书石”,强调了自我作为后辈的地位。
(6) “不才”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谦称,表达没有才能之意,常用来作为自我的贬低,例如“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在《左传·文公七年》中用作说明自身才能的局限。

(责任编辑:佚名)